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之父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86年7月29日逝世。邓稼先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委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为把中国的国防尖端武器提高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稼先是原子弹总设计师,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还是氢弹总设计师;是中国两个“氢弹之父”之一。另一个中国“氢弹之父”是于敏。

  邓稼先是中国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1.jpg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大学教授,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

  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是医学教授。她的父亲许德珩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的爱国青年,美国的大学学霸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邓以蛰有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在崇德中学,邓稼先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2天后,北平(现北京)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父亲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1940年5月,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邓稼先与姐姐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邓稼先大学毕业。他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为了学习更多本领,以便报效祖国,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1948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注:本文作者吴国发在美国就读的第一所大学是普渡大学。因此,邓稼先是吴国发的校友、学长】由于邓稼先聪明勤奋,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普渡大学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

  邓稼先留学的时候,开始没有奖学金,生活很艰苦。他三顿饭吃不饱,与一个中国学生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

  邓稼先在大学的突出表现,引起了美国政府部门的关注。他们打算用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是,邓稼先婉言谢绝了他们的挽留。1950年10月,邓稼先毅然回到中国,投入新中国的怀抱。

  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和“氢弹之父”

  邓稼先回到中国,马上同他王淦昌教授、彭桓武教授一起,建设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与何祚庥、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基础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毛主席、党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1958年6月21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此后,中国启动了原子弹氢弹研制项目。

  1958年7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个项目。邓稼先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他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他的妻子表示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研究和设计。此后,他先后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72年,他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九院院长和二机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1958年8月起,邓稼先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一面学习原子能理论,一面从事原子弹试验场地建设。

  1959年,邓稼先根据中央的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在北京近郊的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决心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而且技术落后,没有计算机。科研人员先用算盘、后用计算尺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弹理论计算。

  原子弹项目刚启动时,苏联答应帮助中国。苏联与中国签订了相关协议;苏联派出了专家。但是,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同年8月23日,苏联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设计图都不留下。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在这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恶劣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中国大西北荒凉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古战场,解放军工程兵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试验基地。

  1962年9月11日,二机部向中央呈送了“两年规划”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此时,邓稼先及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设计方案。毛主席批准了二机部的报告。

  1963年9月,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任务。

  邓稼先不仅在北京的研究所夜以继日从事理论研究和设计,而且经常到飞沙走石的西北戈壁滩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他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

  第一颗原子弹的名字是“邱小姐”;存放原子弹的容器代号为“梳妆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方案是由邓稼先制定并最后签字确定的。爆炸后,邓稼先率领研究人员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原子弹的效果。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同于敏提出了氢弹设计方案“邓—于方案”。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党中央决定:国家研制核武器的基地和有关研究院所不搞运动。因此,邓稼先和其他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继续埋头苦干,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1967年6月17日,在政治运动的高潮中,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邓稼先组织领导了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原子核物理、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邓稼先还与于敏一起,解决了氢弹的关键理论问题。

  邓稼先与周光召(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核武器科研人员的教科书。邓稼先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他在担任九院院长重任以后,还在工作之余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事实充分说明:邓稼先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又是中国“氢弹之父”之一。另一个中国“氢弹之父”是于敏,因为他与邓稼先一起解决了氢弹的关键理论问题。

  为研制、发展中国核武器殚精竭力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DFH-1)。

  在科学技术基础落后的情况下,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研制成“两弹一星”,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

  杨振宁1971年8月来中国探亲、访问。在他返程之前,问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此信派专人乘飞机送到上海,在1971年8月16日饯行的晚宴上送到杨振宁手中。杨振宁看信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

  右上图:1986年,邓稼先与夫人许鹿希和杨振宁合影。

  【说明:百度的邓稼先介绍说,“1971年,造反派侵袭九院,许多建立过大功的科学家蒙冤被整,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杨振宁救了邓稼先。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1969年4月举行的中共九大,宣告文革运动结束;此前,文革中群众自发成立的组织全部解散了。因此,在1971年,根本不存在“造反派侵袭九院”的问题,邓稼先、于敏等人更不可能“遭受批斗”。】

  1979年,在一次航投原子弹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未爆炸。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因此,他的身体受到核辐射伤害:经过北京的医院检验,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是,他仍坚持工作,指挥核武器试验。

  1980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学部委员)。

  1984年,邓稼先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是他一生中指挥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为此,邓稼先高兴地写下一首绝句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7月30日,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面对妻子和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邓稼先在医院住了363天,一直疼痛不止。医生为他打止痛的杜冷丁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发展中国的尖端武器,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获得科学技术最高奖励最多的科学家

  由于邓稼先在基础理论和爆炸试验两方面为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给了他许多奖励和荣誉。

  邓稼先是中国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2年,邓稼先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他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4年,邓稼先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5年,因“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与“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邓稼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两次特等奖。

  1986年7月16日,邓稼先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以及全国总工会、国防科工委、核工业部的领导同志,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向邓稼先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邓稼先获得的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出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1987年和1989年,邓稼先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9月,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邓稼先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12月18日,邓稼先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在邓稼先于1986年7月逝世后,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追悼会上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邓稼先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最大贡献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光辉典范,是无私奉献、舍身为国的优秀共产党员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