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善哉乎鼓琴的善是什么意思(解析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善)

善哉乎鼓琴的善是什么意思(解析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善)

【核心提示】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善”,是“忠孝节义”那一套。在内容和称谓上,与当代不同。在慈善观念方面,古典文学承担的是面向民间的教化功能,与经学面向“庙堂”不同。它们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

引言

作家王蒙有一个观点,他说读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感到中国有这么好的词,就是想做中国人。

“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下下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抗战大片 《八佰》中有《定军山》(三国戏)、《长坂坡》(三国戏)、水浒传故事,说明古典文学对现代人影响很大。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孔子的后人孔融被曹操杀掉(事发于208年9月26日),理由是孔融“违背孝道”。其实,在“乱世”魏晋南北朝,“以孝治天下”都是基本国策。


文学家孔融(153年-208年),“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发生在晋朝就有五个。晋朝朝廷想要忠孝一体:“求忠臣必于孝子”“资于事父以事君”。明朝大清官海瑞(1514年-1587年)骂嘉靖皇帝,治罪的时候,大理寺等衙门按照“儿子骂父亲”来定他的罪。

我们今人认为忠孝几乎毫不相干,可是古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都是“善”。

中国诗学里的“善”

《吕氏春秋·本味》里形容艺术境界的高超,有一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善哉”是古人的口头语,相当于现代汉语“好的”“很妙”。中华慈善文化是寄寓在文学作品中的。

在古代,文学家都是读书人,都是背诵《论语》《孟子》《诗经》长大的,对性善论非常熟悉

“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道”。“道性善”,因为道的品性是善的,所以性善论就是道善论。

《诗经》是儒家基本经典,为它做注解的《毛诗诂训传》将孝友解释为:“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讲究“原道、宗经、征圣”,把古典文学往“道性善”上指引。

诗歌里的“善”

1.关于清廉

与刘伯宗绝交诗

(东汉:朱穆 )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览,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2.关于赈济:《打粥妇》

清代祁寯藻在《打粥妇》描写了灾民打粥以延活命的惨状:

长椿寺前打粥妇,儿生六月娘十九。官家施粥但计口,有口不论年长幼。儿食娘乳娘食粥,一日两盂免枵腹。朝风餐,夕露宿。儿在双,儿亡独,儿病断乳娘泪续。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

3.关于赈济:《行赈湖州示官士》

清代阮元《行赈湖州示官士》诗,一杆子打遍天下胥吏:

天下有好官,绝无好胥吏。政入胥吏手,必作害民事。士与民同心,多有爱民意。

分以赈民事,庶不谋其利。吴兴水灾后,饘粥良不易。日聚数万人,煮糜以为食。

士之任事者,致力不忍避。与官共手足,民乃受所赐。

4.关于赈济:《官粥谣》

清代谢元淮《官粥谣》:

东舍挈男西携女,齐领官粥向官府。日高十丈官未来,粥香扑鼻肠鸣苦。忽闻笼街呵殿高,万目睽睽万口嚣。一吏执旗厂前招,南东女西分其曹。授以粥签挥之去,去向官棚施粥处。投签受粥行勿迟,迟迟便遭官长怒。虬髯老吏拦门前,手秉长勺色如嗔。

……

官厂已收催还家。

片席为庐蔽孀雪,严寒只有风难遮。道逢老叟吞声哭,穷老病足行不速。口不能言唯指腹,三日未得食官粥。

古典文学里的弱者形象

1.妇女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很多文学作品里都在宣扬“红颜祸水”的观念。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名著中,很多悲剧人物都是妇女。《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窦娥冤》里的窦娥,《水浒传》里的金翠莲,《红楼梦》里的晴雯,《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祝英台,等等。

2.农民

白居易《卖炭翁》里“心忧炭贱怨天寒”,农民伐薪烧木炭,却卖不上钱。

3.灾民

古代中国多灾多难,灾民很多。比如上文引用的清代赈济灾民的诗歌,慨叹了灾民的遭遇。

4.儿童

古代中国,儿童和妇女的地位都很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用书,也是儿童文学作品。

5.老人

《水浒传》里李逵的老母亲被老虎吃掉,《红楼梦》里的刘老老被戏弄,等等。

《三国演义》曹操之父曹嵩是老一代宦官领袖曹腾的养子。《金瓶梅》一书中有薛公公、刘公公、何太监、花太监等几个宦官,他们与西门庆勾结,形成了罪恶关系。宦官也是残疾人,他们出身贫贱,为了有口饭吃,净身当了太监,其中,只有郑和、刘瑾、李莲英等极少数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自述自己怎样受了宫刑,成了残疾人。

“物极必反”,极其卑微贫弱的宦官,也有可能成为权倾朝野的“九千岁”。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明朝末年,“站着的皇帝”刘瑾带领阉党搞出了《东林党点将录》,仿照《水浒传》108将,把东林党人指为乱臣贼子。

古典文学中,有令人同情的弱者,也有令人唾弃的弱者。残疾人是古代典型的“弱势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的善良魅力

为了说明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的善良魅力,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例。前者注重“礼节”,后者注重“情义”,这些,都属于“妇德”。

叙事诗《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韵文。

这首诗的主人公罗敷,《孔雀东南飞》也提到她: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一直以来,大家简单地认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没那么简单。这首诗里,太守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让人想起《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父亲杜太守,这个父母官也不值得大家称颂,可是他履行了“劝农”职责,是值得肯定的。

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大美女形象,劳动者看到她“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太守因她的美貌也被吸引,疏忽了礼节。当然,太守是儒者,不同于普通农民,应该“非礼勿视”,但是他没有做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和罗敷相比,《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就很悲催。“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夫妻双双死去,虽然死后“合葬华山傍”,终究是一场人间悲剧。

罗敷和刘兰芝,都是美丽善良的女性,前者因为丈夫奔赴前线打仗而独守空房,后者因婆婆和娘家逼迫而投水自杀,各有她们的不幸。这类不幸,更加反衬出故事主人公的美丽善良。

结语

文学有教化功能,可以用来劝善。

文学弥补了经学的功能空缺。不过,在劝善方面,文学和经学的指向不同。经学里的“善”向上的,指向“庙堂”,以君王、君子等有位者为主,劝他们正心诚意、仁民爱物、以民为本。

文学里的“善”指向老百姓为主的受众。比如《三国演义》里的“义”,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还是“关羽义释曹操”,都指向民间。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