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大肉汁还是大月氏 大月氏的正确的读音

“大月氏”究竟怎么念,一直以来说法不一。当读作大月氏(shì)时,立刻有人出来就纠正,应读“大月氏(dà ròu zhī)。

大肉汁??根据后来的考证,以前中小学历史课本的注音有误,大月氏正确读法应该念作“dà yuè zhī”(大越支),新版《辞海》已经纠正了。

好吧,今天的故事就从大月氏,而不是“大肉汁”说起。元始(即西元,既然使用的汉平帝元始纪年,以后就用元始,不再使用所谓的西元)前2世纪以前,大月氏是一直生活在华夏西北部(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的一支游牧部族。

甘肃酒泉马鬃山早期岩画,可能为大月氏所作

关于大月氏的来源,根据王国维的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管子》中的“禺知”或“禺氏”,《左传》中的“虞氏”,《魏略》称其为羌虏,《旧唐书》称其为戎。

一、大月氏西迁与贵霜帝国的崛起

秦及汉初,月氏崛起,势力逐步强大,与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一度只能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大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mò dú)单于。

元始前202年,西汉建立。

元始前 177年,与月氏一起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乌孙被月氏灭国,国王难兜靡被杀,人民亡走匈奴,王子昆莫被匈奴单于收养。

元始前174年左右,匈奴老上单于立,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氏节节败退,最终被迫离开河西走廊,不断向西迁徙。而留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从此被称为小月氏,此后逐步融入匈奴。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巴克特里亚地区)、西则安息(帕提亚帝国)、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

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元始前179-前157年,汉文帝执政期间,大月氏从祁连山出发,一路饱经风霜,几经周折,抵达今日阿富汗一带,并在当地站稳脚跟,建立大月氏国。

彼时,大月氏国人口不多,仅有40万左右。

根据《后汉书》卷八十八之“西域传”第七十八记载:

“大月氏国居蓝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东去长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里,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

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余万人。

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xī)顿、都密,凡五部翖(xī)侯。

后百余岁,贵霜翖(xī)侯‘丘就却’攻灭四翖(xī)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

侵安息,取高附地(喀布尔)。又灭濮(pú)达、罽(jì)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高附国,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国也。其俗似天竺,而弱,易服。善贾贩,内富于财。所属无常,天竺、罽(jì)宾、安息三国强则得之,弱则失之,而未尝属月氏。《汉书》以为五翕侯数,非其实也。后属安息。及月氏破安息,始得高附。”

从上述记述可以看出,西迁至大夏的大月氏初期分为五部,即“休密、双靡、贵霜、肸(xī)顿、都密”。

大月氏虽然因为实力不济,在华夏故地的内卷战争中败北,但西迁后对付那边对手却是绰绰有余。

月氏战败后,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塞伽罗里人),迫使“塞王远遁”,最后被撵到了天竺西北部建立了塞种州长国。

而后经过在当地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其中的贵霜发展壮大,攻灭其余四翖(xī)侯,丘就却自立为王,于元始30年左右(东汉光武帝年间)定都高附(即今阿富汗喀布尔,高附与喀布尔同音异译),国号贵霜,后于元始46年迁都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贵霜王国建立后,势力蒸蒸日上,丘就却及其儿子阎膏珍,率兵东征西讨,西征安息,夺取了高附地,即今日阿富汗之喀布尔。

而后,又掉头向东出征,攻灭濮(pú)达、罽(jì)宾等国。

八十多岁的丘就却去世后,其子阎膏珍继承王位,又出兵攻占了天竺,并委任一名将领统领天竺,建立起一个疆域广大的帝国。

故《后汉书》卷八十八之“西域传”第七十八续载: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

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磐起国,皆身毒之地。

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

贵霜帝国的银币:真的不是什么古罗马来的啊

同理,波斯产的金币也不是什么古罗马帝国的,有些人就喜欢指鹿为马

元始十世纪波斯布韦希王朝巴哈·道莱金币,俗称布益王朝或白益王朝金币

巴哈·道莱(Baha' al-Dawla)是Abu Nasr Firuz Kharshadh的称号(971-1012,Baha' al-Dawla 意为“国之显赫”Splendour of the State) ,他是阿杜德·道莱的第3子,于988-1012成为王朝埃米尔,先后统治伊拉克、法尔斯和克尔曼。

近些年阿富汗币商带来国内大量这类金币,先至乌鲁木齐,然后分散到国内各地,价格也较低廉。

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出土的所谓“古罗马金币”大约有40-50来枚,但是通过中国文献对古波斯货币外开形的记录、古波斯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以及货币上文字的考证,研判这些金币均是属于古波斯货币无疑。

萨珊波斯喀瓦德银币(488-531年)

贵霜王国(Kushan Empire)疆域广大,北起帕米尔高原,南至大海;西与安息接壤,东与盘越国为邻。贵霜帝国几经衰败,最终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灭亡。

二、鲜为人知的盘越国(汉越国)

根据《魏书·西戎传》记载:

“盘越国,一名汉越,正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其人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

盘越国,又名汉越(Thanwat),位于天竺的东南,与汉朝时的益州相近,其人与中国人相同,蜀地商人可能到过这里。

其实,盘越国也称滇越国、腾越国,其地在汉晋时有专门从事中转贸易的贾人市场。

盘越人(滇越人)据说是古蜀人(秦朝灭掉那个古蜀国)迁徙过去的,他们自称秦人(祖宗来自秦岭一带,是古汉人),就是传说中六星红旗那个曼尼普尔邦一带。

当然,盘越国远不止今天的曼尼普尔邦那么大,而是包括了今日印度东北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等七邦的大部分和缅甸西北部实皆省北部、钦邦等地。

盘越国的势力最东曾到达今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向西拓展到车离国,两国融合之后,更名为迦摩缕波国(Kamrup)。

根据《三国志》记载:

“(车离国)乘象、橐驰以战”。

南朝宋代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天竺国,一名身毒……东至盘越国,皆天竺之地”。

根据《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记载:

“迦摩缕波国,周万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土地泉湿,稼穑时播般核娑果那罗鸡罗果,其树虽多弥复珍贵。河流湖陂交带城邑,气序和畅风俗淳质。人形卑小容貌釐黑,语言少异中印度。”

“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详问土俗,可两月行入蜀西南边境。然山川险阻,瘴气氛沴,毒蛇毒草,为害滋甚。国之东南野象群暴。故此国中象军特盛”。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迦摩缕波国各部族,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因此,盘越国有几种说法,一说在今印度阿萨姆邦,即迦摩缕波国,或说今孟加拉国,另说在今上缅甸地区,又或今云南腾冲县境,其实都是有根据的。

但不论该国在何处,从其历史来看,都是华夏古人建立的国家。而他们的后裔,也将这里发展成为“大秦婆罗门”。

印度东北部七邦是以黄种人为主的地区,主体民族来源于汉族、藏族、傣族、缅族,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米吉尔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的米吉尔山地,自称阿伦(Arleng)或卡比(Karbi),“阿伦”意为山地居民。加罗人是藏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起先迁徙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然后再迁到梅加拉亚高原的加罗山区。加罗语近似藏语,加罗人也使用藏文。

这些诸多民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或壮侗语族,他们与中国同祖、同根、同俗,有着自己独特的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无论从人种、语言还是文化上,他们都属于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达成共识的藏缅语族有这样5个语群,即:藏-喜马拉雅语群、那加-博多-钦语群、羌-景颇语群、彝缅语群、克伦语群。

在这些地方游历,仿佛到了云南的某个县城,或是走进了某户藏民的家里,其相貌、方言、饮食、劳作、习俗等等,总会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大约2400年前,华夏先民开辟了“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蜀即四川,身毒,即天竺、印度),从腾冲出境经缅甸密支那,再到印度雷多,至伊朗、阿富汗,一直是中国通往南亚国家条件最优、路程最短的国际商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