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 真是忘我工作典范

大禹作为中华文明上古贤王,他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作为历史广受称赞的贤明帝王,大禹最为让人熟悉的功绩就是治理中原大地上的水患,后来又划定了九州,奠定了此后华夏九州大地的中原地理观。

大禹治水的经历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记载,说大禹被舜帝派去治理水患,期间大禹一共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平息了肆虐人间的洪水。历史上大禹治水的策略一反父亲以堵为主的办法,优先采取疏导的措施,最终把洪水引向了大海,百姓自此安居乐业,无不佩服大禹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

不过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行为真的是自己敬业全心为了工作?真的是心怀天下苍山而忘我奉献?他是不能回家还是究竟不敢回家呢?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很多时候考量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大禹的父亲就是因为治水失败而获罪被杀,然后治水的任务交到了大禹手里,所以这件事分析起来背后的因素其实并不单纯!

大禹的父亲鲧起初治水工作履行不力,被舜追责问责,竟然被处死。这种事情在今天看来是很奇怪的,因为在古代那种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都比较低下的时期,治水本来就没有太大的成功率,鲧没有成功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加上鲧在治水的过程中也没有搞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既没有豆腐渣工程也没有贪污腐败,也没有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追责可以,大不了也就是免个职处理一下就行了,舜帝作为上古有名贤君难道会不清楚这些问题吗!但是他最后直接杀了鲧,这就不是治水的原因了,是舜决心要除掉鲧。

其实总结下来治水就是一个借口一个幌子而已,关键的目的就是要除掉你,个中原因应该是鲧对舜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根据历史的记载,鲧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儿子,算起来可是黄帝根正苗红的直系后代,出身是非常好的,当时尧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了鲧,足见鲧当时在领导眼里非常受认可,这样一来,作为竞争对手的舜逐渐对鲧产生不满,开始在尧面前诋毁鲧。

等到舜成功掌权后,立即把治水不力的鲧给处死,彻底剪除政治威胁,作为鲧的儿子,大禹肯定是舜的下一个目标,但是无缘无故杀掉大禹肯定无法和天下人交代,于是干脆故技重施,派大禹接替父亲去治水吧,反正成功把握也不大,到时候杀人的理由又来了!大禹肯定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他也明白自己随时都可能被舜帝抓住小辫子,命就没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兢兢业业抓好工作,忍辱负重,尽全力保护好自己,不让舜有任何理由来向自己下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此!

这些推测也可以参考《吕氏春秋》里面的记载,大禹在自己父亲被杀之后,根本不敢表露出怨恨,而是小心翼翼的获取舜的信任,甚至跟随在舜帝旁边汇报工作的时候,也都是大气不敢出,生怕惹得舜不高兴。从这里来看,大禹其实就是在忍辱负重,对待舜各种工作安排的时候无比的小心,不断地消除舜的戒心,获取信任,可见当时大禹的处境到了何种地步,随时担心领导一不高兴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大禹作为一代贤主,他也逐渐的找准机会准备反客为主,一直被动下去最后可能也是步自己父亲的后尘。大禹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了自己人设的宣传上面,坚决树立起自己无私忘我一心为民的形象,为了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舍小家为大家。历史记载,大禹经常向身边人表达自己的心迹,说自己当年娶了妻子,但是在家里只待了几天,为了百姓能够不再遭受洪水灾害而过上幸福生活,只能为了舜的治水大业远离家乡,后来孩子出生了,都很少回去看望,只能一心扑在工作上,怕辜负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大禹的一番话把另一个部落首领皋陶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在天下掀起学习大禹同志无私奉献伟大精神热潮,而且直接规定,哪个不学习就用法律收拾谁!

这样一来,大禹的个人形象和道德风范天下皆知,影响力逐步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威信和实力的逐渐增长,终于到了最后,大禹直接将舜取而代之。虽然历史上一直都是说舜是把地位禅让给大禹的,但是一些历史典籍却是记载了不同的说法,大禹是政变夺位,还把舜流放到了南方。

所以流传的三过家门不入,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其实不是历史真正的内幕,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人十几年来都一直忘情工作没有其他任何私欲,这也应该没有多少人相信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