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英语考试质量分析优秀3篇

考试是对同学们学习成果的考核,通过对考试质量的分析,才能了解考试方向和难度等,因此进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十分有必要。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英语考试质量分析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英语考试质量分析优秀3篇

英语考试质量分析优秀3篇 篇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一些学者就认为英语标准化考试过多地使用单项选择题, 对考生的测试范围仅仅局限于考生的接受性语言能力。但近年来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考试的后效作用上, 有人认为考试的简单化、机械化导致了课程缩短, 助长了应试教学。而另有一些观点认为这种计算机化的语言测试的结果有被误用的现象。

1 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2005年2月,《南方周末》登出对孙复初的访谈:《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这位教育界的老前辈坦言吐述:“标准化考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反而“约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标准化考试必然导致学生语言能力的下降。”他质问:“语言不像数学,一加一就等于二。语言那么多种多样,简练的语言、委婉的语言、隐讳的语言……一个意思可以有十几二十几种表达方式,为什么非要用僵化的方式来约束学生呢?”他认为,用标准化考试考出来的学生不会说自己的话,只会写与标准答案相同的话。更有出言不逊者矛头直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国青年报在2006年9月11日载文:“调查显示87.5%民众认为四、六级考试是杆假秤。针对这一话题,9月5-7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联合实施的在线调查显示,在9644位参与者中,87.5%的人认同“四、六级考试是一杆假秤”的说法。有33.8%的人发现,“四、六级考试一旦通过,就没人再学英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早已沦为考试工具。所以,很多人认为:“标准化考试和语言学习完全成了两条道上跑的车,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反而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然而,同是中国青年报在2006年9月18日独家专访了我国专门研究语言类标准化考试的教育心理测量学专家谢小庆教授,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谢小庆认为,考试是衡量人的能力的工具,是一把尺。他说:“从我这个从事教育测量学研究20多年的专业工作者的角度看,四、六级考试是合格的达到质量标准的语言类测试。” 他比喻说:“四、六级考试确实冲击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母语学习,这是事实,但与考试本身无关。好比说菜刀是用来切菜的,如果有人用菜刀伤了人,要追究用菜刀伤人者的责任,而不是菜刀制造者的责任,也不能将菜刀扔掉不用。”他重申:“考试的质量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效度标准,简言之,就是‘高能高分、低能低分’。标准化考试的另一个特点是需要经过公平性检验,保证对于男女考生、城市和农村考生、穷人和富人子女的公平。如果某项考试明显地有利于男性,或有利于城市考生、富人子女,这项考试就不能称为‘标准化考试。我们需要用选择题来保证可比性和公正性。”他进一步解释:“在没有服装厂之前,我们也穿衣服,并没有赤身裸体。这可以成为反对服装厂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服装的理由吗?”道理很简单:分工带来专业化、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更高的质量。标准化考试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由从事考试研究的专业人员所编制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转贴于

2 回顾与思考

标准化考试在我国至少已经有效地实施二十年了,在国外则更早。通过标准化考试选拔或淘汰的学生,有的可能继续用标准化考试来评价他的学生,有的则永远地放弃了这一展现自我的手段。标准化考试的优越性是不容质疑的。它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差距, 明确学习目的。最早的标准化考试只不过是部分教师在部分科目的考核中所采用的辅助手段,数量小、范围窄,其所给出的选择项也比较简单明了。在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那些年代里,教师还必须用手工来改标准化试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提高,目前大多采用计算机判卷,这就更增加了考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在我国使用标准化考试最多的科目应该是外语,准确地说应该是公共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我国是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使用标准化考试范围最广的国家。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英语考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研究标准化考试及其测试策略的平台。

英语考试质量分析优秀3篇 篇二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的错位,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对学生而言,四、六级英语考试过关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就算自身专业学的再好,英语没过级毕业都成问题。甚至有的高校学生和教师都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严重干扰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整个学校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在这个层面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背离了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严重违背语言规律

目前四、六级英语考试形式存在着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采取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的弊端。大家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教育是一种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类课程并不适合标准化考试。而英语四、六级考试实行的是答案标准化、限定化,它不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在于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识别能力。我们身边也不乏看到一些会做题、会抠语法的中国学生,学了十多年英语之后,依然无法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考试内容片面,重知识轻能力,不能真正提高英语水平

现行的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偏向于固定的词汇、大纲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考试的题型不合理,选择、判断等客观性试题比重大,而综合思考题、创新拔高题和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比重太少。这样的考试使得大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就靠考前背单词、做模拟题。通过题海把握考试技巧,考试一完就忘记,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试后分析反馈不够,承办校方与主办考试院脱节

每次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束以后很长一点时间以后,学生才得到成绩。加上归教育部高教司主管的全国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委员会所属的各省考试院,并没有统一的公布各高校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也没有对此次考试的内容、命题、规模各方面做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这样难免疏忽了考后的试卷分析、试卷评价等工作,一来并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再者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总之,举办考试的所有学校和主管考试机构缺乏及时、准确的沟通。转贴于

二、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展的几点思考

1.端正考试目的,树立全面的考试评价观

首先,明确考试的目的在于宏观驾驭高校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从未硬性要求将这项考试成绩与学位授予挂钩。

21世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随着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评价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建议各高校建立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是否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个性发展多样选择的需求。

2.调整考试形式内容,理顺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这些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经过不断改革,从最初单纯的笔试发展为笔试加听力测试。从2005年开始这项考试改革表现在题型上设计为听力、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以及710分制等方面。笔者认为在书面表达测试部分,应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使听读写译等题型更加切合语言交际能力的检验。

对大学英语课程来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获得一定的交流能力,为以后工作需要奠定良好基础。在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为英语教学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通过这项考试,诊断英语教学中《学问吧·www.xuewen8.com》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引导教学改革,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英语考试质量分析优秀3篇 篇三

【关键词】英语测试反拨效应理论;大学英语学业测试;英语教师发展;影响

0 引言

大学英语学业测试覆盖面广,考生人数多,是全国高校的一项重大考试。其反拨效应直接影响到测试的构念效度。有鉴于此,对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测试反拨效应理论的培训,使其不仅能够结合教学实际,了解考后教学应改进的环节;而且能够按照现代测试理论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试制度,观察考试效度,了解社会效应,使考试制度更臻完善,其意义不言自明。

但是,长期以来,为数不少的高校忽视了外语教师语言测试学理论知识的培训,致使考试与教学脱节,考试效度不能保证,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我校(宁夏大学)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为期四个学期的语言测试知识包括反拨效应理论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对考试命题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实际把握,并把应用语言测试理论进行试卷分析列入常规的期末大学英语考试工作环节中,旨在验证英语测试学的反拨效应理论对外语教师发展的影响。

1 反拨效应理论背景

考试反拨效应,即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Messick 1989)[1]。

Bailey(1996)曾提出了一个“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用于探讨反拨效应的工作机理。其中,“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教材设计者和出版者;“过程”指“参与者采取的有助于学习的任何行动”,如教材开发、大纲制订、教学方法的变化、学习和应试策略的采用,等等;“结果”指“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质量” [2]。根据这一模式,测试的性质将首先影响参与者对其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态度,而这种理解的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影响学习结果。Hughes (1989)[3]建议了七种有助于产生正面的考试效应的方法,如考核希望学生有所提高的能力,扩大考核面和加强考核内容的不可预测性,采用直接测试手段,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考试等。

据此,笔者根据Bailey的考试反拨效应基本模式,结合Hughes提出的方法,重点培训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对语言测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反拨效应理论如何在科学研究中的操作。因为它是考试效度的拓展和延伸,关系到考试对社会和教育体系宏观层面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微观层面产生的影响[4]。

2 结果与讨论

2.1 培训前情况介绍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教师仅凭经验即可命题测试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无需了解多少专业的语言测试学知识。对于英语考试题目的代表性怎样体现?题目的难易度如何?区分度怎样设计?考试结果如何分析?对教学有何作用等问题不甚了了。致使很多教师凭经验命题,考试偏离了初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以我校为例,在培训前,大部分教师不仅处于这种对语言测试学理论知识懵懵懂懂的状态,仅凭经验命题考试;而且对如何以测试反拨理论为工具,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不甚了解,科研论文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撑。其结果是:不仅没有科学、客观的试题库,而且发表科研论文的几率较低。影响了教学效果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影响了教研论文撰写的有效性和严谨性。因此,极有必要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我校语言测试质量,加大学业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2.2 培训内容介绍

据此,从2003年起,我们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语言测试学理论知识做了三个学期的分批培训。重点教会他们考试的命题原则和如何评估考试分数正态分布情况、综合判断分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对教与学的影响、运用SPSS软件计算题目难易度、区分度以及考试项目分数的相关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从2013年起,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测试题库建设方面的培训,对如何提高考试命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易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命题结束后,我们又请测试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对题库质量进行了检测,建议修改不合格的试题,保证了学业测试的命题质量。

2.3 培训后现状调研

以下对语言测试理论知识培训后的现状做一调研。

2.3.1 考试命题

从2004年起,我们组织熟悉语言测试理论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师建设期末考试题库,2006年建成该题库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在使用中针对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了修改,教学质量随之稳步提升。2009年我校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了优秀等次,并很快步入“211”大学建设的行列。其中,我们大学英语的题库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大学英语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展开,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电子教案优化设计、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数据信息快捷收集等功能[5],旨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测试手段的现代化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从2013年开始,我校利用外研社提供的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系统,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学业测试的相关改革,把成熟可靠的大学英语题库引进到相关的系统中,实行一个考场多套试卷的做法,降低了学生的作弊机率和押题机率,提高了考试评估的准确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了考试信息反馈的周期。截止到2016年1月,此项考试已经成为我们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调查表明,此项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大于负面反拨效应,促进了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习。

2.3.2 教学研究

以下是语言测试理论知识培训后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科学研究情况以及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表中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科学研究以及课题立项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语言测试为工具,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进行数据验证和分析,已成为发表相关教研论文的主要手段。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教学活动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建设科学客观的试题库,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估。要使教学研究走上正轨,以测试为方法是其必经之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传授有利于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获取正面的测试反拨效应,以达成英语教学目标,正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Messick S.Validity[A].In Robert L Linn(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C].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9,13-103.

[2]Bailey K.M.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13):257-27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