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职业培训 > 软件

软件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学问吧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一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

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的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的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的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的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二

1、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的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的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dna-dna)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生物抗虫或抗病的鉴定等。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三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_,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四

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的逻辑思维并不用十分的强,下面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果酒制作

1.原理:菌种 ,属于 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 ,有氧时,呼吸的反应式为: ;无氧时,呼吸的反应式为: 。

2.条件:繁殖最适温度 ,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 。

(传统发酵技术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

3.菌种来源:

现在工厂化生产果酒,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采取的措施是 。

4.实验设计流程图

果酒 果醋

5.根据教材p4操作提示设计实验步骤及装置。

充气口作用 ; 排气口作用 ;

出料口作用 。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 。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 ;

制醋时,应将充气口 。

二、果醋的制作:

醋酸生成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条件:最适合温度为__________,需要充足的______________。

3.菌种来源:到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购买。

4.设计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______________0c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污染。

三、操作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发酵瓶要用 消毒。

(2)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 的空间。

(3)制作葡萄酒时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时间控制在 d左右,可通过 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4)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时间控制在 d,并注意适时在 充气。

【疑难点拨】

1、 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 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一、腐乳制作的原理

1.腐乳的发酵有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如 、 、 、

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它是一种丝状 ,常见于 、 、 、 上。新陈代谢类型是 。

2. 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 分解成小分子的 和 ;脂肪酶可以将 水解成 和 。

3.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 条件下,将优良 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 ,保证 。

二、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

让豆腐长出毛霉→ → →密封腌制。

三、实验材料

含水量70%的豆腐,粽叶,盘子,盐,黄酒,米酒,糖,香辛料等,广口玻璃瓶,高压锅。

四、实验步骤

1.将豆腐切实3cm×3cm×1cm若干块

2.豆腐块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豆腐上再铺干净粽叶,再用保鲜膜包裹。

3.将平盘放在温度为 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d后,豆腐表面丛生直立菌丝。

4.当毛霉生长旺盛,呈淡黄色时,去除保鲜膜及粽叶,散热及水分,同时散去霉味约36h。

5.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的菌丝拉断,整齐排在容器内,准备腌制。

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分层摆放,分层加盐,并随层高而增加 ,在瓶口表面铺盐 ,以防止 ,约腌制8d。

7.将黄酒、米酒和糖、香辛料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 为宜。

8.广口玻璃瓶刷洗干净,用高压锅在1000c蒸汽灭菌30min,将腐乳成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常温下,六个月即可以成熟。

【疑难点拨】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盐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的生长。

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3.豆腐坯用食盐腌制,其作用是什么?

①渗透盐分,析出水分 ②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

③防止毛霉继续生长和污染的杂菌繁殖 ④浸提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

4.腐乳在酿造后期发酵中添加多量酒液的目的是什么?

①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

③利于后期发酵

5.卤汤中香辛料的作用是什么?

①调味②促进发酵③杀菌防腐

解释:(香辛料如花椒、大蒜、茴香中含有花椒酰胺、蒜辣素、茴香醚及茴香醛等,有极强的杀菌力;又有良好的调味功能;香辛料成分参与发酵过程,合成复杂的酯类,使腐乳形成特有色、香、味。)

6.你能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答: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7.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答: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

答:"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

一、基础知识

3.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探究有关加酶洗衣粉的三个问题: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 效果有什么不同;二是在什么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 最好,三是 的洗衣粉,其洗剂效果有哪些区别。

二、实验操作

1.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

(1)实验遵循的原则:实验变量为洗涤剂,设计时应遵循 原则、 原则,有效地控制其他变量,如水的用量、污染物的量、所用实验用布的质地大小、两种洗衣粉的用量,搅拌及洗涤时间。

(2)实验过程

①取两只大烧杯并 ,用量筒分别量500ml蒸馏水放入其中,放入400c的水浴锅保温。

②将制好的污染布和洗衣粉(一组为 和 ,另一组为 和 )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同时充分搅拌 时间,一段时间后搅拌可重复进行。

④过相同的时间后观察洗涤效果,探究加酶洗衣粉使用时的最适温度。

2.不同种类的酶洗衣粉对同一污渍的洗涤效果

(1)实验原理: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所加的酶不同,而酶具有 ,所以对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不同。

(2)实验过程:根据表格设计实验步骤

编号 污渍

1.普通洗衣粉中包含哪些化学成分?

提示:普通洗衣粉中通常包含有: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碱剂、漂白剂等成分,有的洗衣粉中还含有增白剂、香精和色素,以及填充剂等。

2.在本课题中你打算使用什么方法和标准判断洗涤效果?

3.含有蛋白酶的洗衣粉的洗剂效果好,可以用丝绸作为实验材料吗?

不能。因为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会被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分解,损坏衣物。

【典例解析】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五

;

选修1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基础知识 1.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1)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2)培养基的成分: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

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 无菌技术 a.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 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 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 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b. 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c.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① 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②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d. 常用器具的灭菌方法:

① 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③ 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④ 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比较项 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 消灭微生物的数量 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 消毒 较为温和 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 不能 灭菌 强烈 全部微生物 能 3.实验操作 (1)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①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② 倒平板操作:

a. 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b. 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c. 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 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大约需5~10min。然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培养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倒平板操作的讨论 ① 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你用什么办法来估计培养基的温度? 提示: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感觉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了。

② 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 答: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 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 答: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 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2)纯化大肠杆菌 ①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③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④ 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于纯化菌种。

(3)平板划线法操作步骤:

①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

③将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

⑤将试管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

⑥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皿。

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平板划线操作的讨论 1.为什么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吗?为什么? 答: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答: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答: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4)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

①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②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

④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涂布平板操作的讨论 1. 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第二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提示: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

等等。

(4)菌种的保存 (1)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①临时保藏方法 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以后每3~6个月,都要重新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上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

②缺点:这种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2)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1ml甘油后灭菌。将1ml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5)疑难解答 ① 生物的营养 营养是指生物摄取、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营养物质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发育、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

人及动物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

植物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水、二氧化碳等三类。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营养物质五类。

② 确定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的方法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天,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否则需要重新制备。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 一、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

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

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三、设置对照 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四、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106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3、104、105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104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细菌30~37℃ 1~2天 放线菌25~28℃ 5~7天 霉菌25~28℃ 3~4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五、疑难解答 (1)如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以上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四、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五、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酶 1.酒精发酵的原理:

酶 ①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表达式为:c6h12o6+o2→co2+h2o+能量 ②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表达式为:c6h12o6→c2h5oh+co2+能量 ③ 酵母菌的营养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

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酶 2.醋酸发酵的原理:

① 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

表达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二、实验步骤 1. 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 取葡萄500 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3. 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4. 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盖好瓶盖。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以用500 ml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

5. 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

6. 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使用简易的发酵装置,如瓶子(最好选用塑料瓶),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7. 10 d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取样检验工作。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

8. 当果酒制成以后,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30~35 ℃的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如果找不到醋酸菌菌种或醋曲,可尝试自然接种,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等的污染。

三、注意事项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充气口 排气口 出料口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

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

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

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腐乳的制作 一、 实验原理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3.毛酶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二、实验步骤 1.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2.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粽叶可以提供菌种,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隙。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气候干燥时,将平盘用保鲜膜包裹,但不要封严,以免湿度太高,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3.将平盘放入温度保持在15~18℃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d后豆腐表面丛生着直立菌丝。

4.当毛霉生长旺盛,并呈淡黄色时,去除包裹平盘的保鲜膜以及铺在上面的粽叶,使豆腐块的热量和水分能够迅速散失,同时散去霉味。这一过程一般持续36h以上。

5.当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连接在一起的菌丝拉断,并整齐排列在容器内,准备腌制。

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与盐的质量分数比为5∶1。将培养毛坯时靠近平盘没长直立菌丝的一面统一朝向玻璃瓶边,将毛坯分层盘立摆放在容器中。分层加盐,并随层加高而增加盐量,在瓶口表面铺盐厚些,以防止杂菌从瓶口进入。约腌制8d。

〔注: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有利于腐乳成型;

盐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可以调味。用盐腌制时,注意盐都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7.将黄酒、米酒和糖,按口味不同而配以各种香辛料(如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姜、辣椒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

〔注: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

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8.将广口玻璃瓶刷干净后,用高压锅在100℃蒸汽灭菌30min。将腐乳咸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在常温情况下,一般六个月可以成熟。

三、注意事项 1.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白坯)上的生长。发酵的温度为15~18℃,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毛霉生长大约5d后使白坯变成毛坯。前期发酵的作用,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

二是毛霉分泌以蛋白酶为主的各种酶,有利于豆腐所含有的蛋白质水解为各种氨基酸。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腌制并配入各种辅料(红曲、面曲、酒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促进其他生化反应,生成腐乳的香气。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六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七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他们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

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性培养基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

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统计菌落数目:

(1)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的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细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项:

1、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2、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ttc。

3、本法仅限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试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1)土壤取样: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长。从富含有机物、潮湿、ph≈7的土壤中取样。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取样。

(2)样品的稀释: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一楼菌落的数目。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

以上就是学问吧为大家整理的8篇《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学问吧的价值所在。

最新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8篇】 篇八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方法:

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③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④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相关问答

热门软件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