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中

高中

高考语文苏轼古诗词(高考语文苏轼词作出现十次以上)

高考语文苏轼古诗词(高考语文苏轼词作出现十次以上)

1990-2017年高考语文中苏轼的词作

苏轼是宋代最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写出了1000首以上的词作,很多的名言佳句流传后世,他的价值观,甚至他生前做的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他一生进出都城汴梁(现在的开封)4次以上,前后累计居住8年以上,他一生宦海沉浮,与开封当时的北宋皇帝对他才学的赏识息息相关,所以,研究学习苏轼的词作,不能不到现在的开封。

  1. 高考语文试卷的苏轼的词作

一共出现 10首 词,分别是

1.2004年北京试卷 红梅

2.2004年辽宁试卷 蝶恋花

3.2006年 东坡

4.2007年全国1, 望江南·超然台作

5.2007年上海试卷 阮郎归·初夏

6.2007年重庆试卷 海棠

7.2011年广东 减字木兰

8.2014年 江西试卷 被酒独行

9.2015年 北京试卷 醉翁操

10.送子由使契丹

诗词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明志,很多是景、情、理、志揉在一起的。托物明志是常见的手法

以上试卷中涉及到 的苏轼的词作,贯穿了苏轼的一生。如果对苏轼的一生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要在短时间内准确的答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的很好,叙事和评论结合。

林语堂写苏东坡的传记,有评论,甚好

与唐诗比较,宋词 的一个变化是,在基本每首词都会有一个哲理名句。

举例:红梅 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青枝。

蝶恋花:多情却被无情恼

用极少的文字描写具体的景色和行为,惟妙惟肖,苏轼是高手,比如: 草色遥看近却无;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或许是搞文字的人最佩服的

二.苏轼一生与开封息息相关

苏轼,可以算是宦游诗人。因为,西起凤翔,东到登州,北起定州,南至儋州,大半个中国,都有他的足迹。汴京,即现在的开封,是苏轼成名地,也是屈辱地;是文采风流雅集地,也是政敌频仍是非地。今天,我们就沿着苏轼的生活踪迹,说一说苏轼与开封。

可以说苏轼成也开封 败也开封。

二陆初来俱少年——才华满京城

苏轼一生旅途,括号内是年龄

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是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都市。在八朝为都的历史上,北宋时的开封,最为辉煌耀眼。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五月,21岁的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到开封,父亲苏洵为他们安排的兴国寺里,准备秋天的举人考试。

八月秋闱,兄弟二人双双中举。

第二年正月,兄弟二人继续参加春闱大比。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学士梅挚、集贤殿修撰范镇等,三人均是当时硕学泰斗。

考试中,苏轼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激赏,却阴差阳错,被点为第二名。但从此,苏轼名满京城。

三月,苏轼兄弟参加了由仁宗主持的殿试,二人再次双双高中。

不但如此,四年之后(1061年),25岁的苏轼和22岁的苏辙参加了北宋最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

欧阳修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这样介绍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议论峰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相国韩琦对人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言下之意,对苏轼兄弟的才华笃信不疑。

这话很快传出去,弃考者竟十之八九。

苏轼不负众望,以五十篇策论通过考试,被录入三等;苏辙被录入四等。

这是不可多得的荣耀,因为自有宋开国一百多年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这场考试让仁宗皇帝再一次见识了他们的才华,退朝后兴奋地对高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从此,苏轼文章遂擅天下,学者多从讲问,以其文为师法。

大苏小苏以无上智慧与笔力在开封开启了让人灼目的荣耀。苏轼有词曰: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然而,给于最大荣耀的,却以最大的侮寻使那荣耀沾染了灰尘,也使荣耀在尘埃堆积中更为醒目。

人生识字忧患始——理政重实效

学而优则仕。

才学满满的苏轼,第一任为官之地是陕西凤翔。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虽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但他的报国之志依然高涨。

凤翔任满,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冬,30岁的苏轼回到京城汴梁。

制科考试让苏轼再次名动京城,朝廷授官直史馆。然而,京城为官不到两年,却经历了两场死别——爱妻王弗离他而去和老父病逝。于是,苏轼当即辞官,和弟弟苏辙扶丧归蜀。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33岁的苏轼服丧期满,携眷进京,从此苏轼身陷朝政变换与世事纷纭之中,再也没有回到亲爱的故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氏兄弟来到京师。此时的朝廷,正处在紧张变革氛围中。

王安石本希望通过变法实现他的富国强兵之志,然而,由于用人不当而带来成效的偏差,导致百姓生活愈发困苦,也是不争的事实。苏轼多次据理力争,上书朝廷,变法不能太求新求锐,无奈人微言轻,最终,苏轼成为反变法派阵营的主力。

王安石很欣赏苏轼的才华,也想让他成为推动变法的得力主将。无奈苏轼坚持让百姓得实效,其理念与变法格格不入。

于是,王安石所用之人,开始攻讦诬陷苏轼。

苏子不愿和群小进行无谓争执,自请外放,离开京城,赴任杭州通判。

是处青山可埋骨——乌台蒙奇冤

自此一别,苏轼连续在地方为官。从杭州通判,到密州太守,到徐州太守,到湖州太守,亲爱的苏子,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例行写了一份谢恩奏章。就是这份普通的奏章,成为一干小人陷害苏轼的导火索,他们说苏轼在奏章中蔑视朝廷、诽谤朝政,然后说苏轼部分诗作对朝廷无礼,理应斩首。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以一个罪官的身份被人押解京城,旋即被投入京城御史台监狱。

御史台是北宋最高监察机构,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森森的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被称为乌台。苏轼一案被称为“乌台诗案”。

从八月二十日到十月中旬,将近两个月的审讯,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说的凌辱和折磨。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帮小人无所不用其极,动辄大声辱骂甚至扑打,为日不足,继以夜审。

漫长的审讯终告一段落,苏轼写下两万多字的供状,那些御史台小人经过整理摘要,指控苏轼攻击新法、讥讽朝政的罪名成立,只等神宗御笔一挥,就可结案。从此,苏轼独坐囚笼,等待最后判决。

苏迈每天给父亲送饭。父子曾经相约,平常只送肉和青菜,若有不测,则改送鱼。

一日,苏迈临时有事,便托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不知父子间暗号,无意中送去鲜鱼。

苏轼见鱼,以为此番必死无疑,提笔写下“绝命诗”——《狱中寄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两首诗,没有面对死亡的悲伤,有的是一种即将归去的超然,仿佛苏轼已站在生命的彼岸,对另一端他所热爱的亲人和百姓做最后的眺望。

后来,这两首诗传到皇帝手中。

宋神宗深为感动,加之包括太后在内的许多人的劝谏,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十二月二十八日,在乌台黯淡的牢房被囚禁130天之后,苏轼终于出狱。

那一天,开封的天空该是阴晴不定,如同苏轼悲喜交加的心。

宦海沉浮九升迁——人生如梦耳

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这一贬,就是四年。

元丰七年(1084年),皇帝下召移汝州团练副使;1085年,北上途中,神宗下诏,允许苏轼常州居住。同年五月,起知登州,到官五日,以礼部郎中诏还;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1086年三月,升为中书舍人;九月,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3月,任浙西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1090年3月,被召入京,依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皇帝侍读;8月,知颍州;次年2月,知扬州,8月召回京城,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1093年9月,出知定州。

从上面的升迁变化中,我们看到,京师汴梁,又一次带给苏轼无限的荣耀。经过一系列的沉浮,在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苏轼依旧过着恬淡俭朴的生活,在享受难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命运总是给人开玩笑。定州上任不到半年,学生哲宗把老师苏轼从定州任上贬到英州,之后,连下三道贬书,最后贬至惠州。从此,苏轼再也没有回到开封。

对苏轼而言,开封,真的意味深长。

他在这里声名鹊起,他在这里仕途腾达,也在这里濒临绝命。

他曾强烈向往开封,又不止一次地拼命逃离开封。

他的政治理想与自适人生的精神矛盾,在开封冲突的厉害,也因此显得更为绚烂迷人。

世事变幻,世易时移,不论怎样变换,开封,都是苏子生命中一枚重要的印记!

三.苏轼的书法

苏轼的书法,在湖南永州的摩岩石刻,荔子碑,

以下是苏轼在开封任翰林学士知制诰47岁1086年-1087年48岁的书法作品,这时间是苏轼仕途的巅峰,三品官,出入皇宫,家在大相国寺附近住。

各位学子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城市,就近观摩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在开封留下的书帖共19件,其中台北故宫2件、北京故宫2件、天津艺术博物馆11件、上海图书馆2件、上海博物馆1件、吉林博物馆1件。

1、复归帖,元祐元年(1086),拓本,帖心高39厘米。上海图书馆

2、题王晋卿诗后,元祐元年(1086),纸本,29.8×25.7厘米,故宫博物院

3、送贾那倅眉诗帖,元祐元年(1086),拓本,帖心高29.5

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4、归安丘原帖,元祐元年(1086),纸本,25.6×31.1厘米,台北故宫博

物院

5、归院帖,元祐元年(1086)--元祐四年(1089),纸本,35.1×12.4厘米,故宫博物院

6、别来新岁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

7、送杨礼先知广安军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

津艺术博物馆

8、送家退翁知怀安军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9、解职补外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30.6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0、昨日先纳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30.6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1、次韵三舍舍人诗帖,元祐二年(1087),纸本,29.8×4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

12、司马温公碑赞词,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3、司马温公安葬词,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4、送张先觉行县诗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5、祭黄几道文,元祐二年(1087),纸本,31.6×121.7厘米,上海博物馆

16、与米元章札,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39厘米,上海图书馆

17、郭熙秋山平原二首诗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8、杜甫奉观岷山攲江画图诗帖,元祐二年(1087),拓本,帖心高29.5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19、群玉堂春帖子词,元祐三年(1088),拓本,册装,每开29.×17.4吉林省博物馆

唐诗宋词的学习要从小学开始

相关问答

热门高中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