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中

高中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少年孤苦,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C.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1.答案:

1.B;

2.①故园衰败之悲,故乡遍地都是蓑败的枯草,一片衰败之景;

②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尾联直言“自堪悲”,“掩泪空相向”,颔联借景抒情,借寒云纷飞的暮雪,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相见恨晚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相见无期之痛,“多难”“风尘”写出了社会动荡,“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应为感叹自己

2.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问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①。

注:①玄晖:南朝谢眺,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采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答案:

1.B;

2.①对居处环境的喜爱之情。野径芳菲、林居翠微、风送虫鸣等画面,透露出作者对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意。

②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伤感之情。“蓬荜”自写居处的简陋,“无车马”写出了没有人来光顾。

③对元校书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忆玄晖”中的“忆”字写出对元校书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元校书比作谢眺,含赞美之意。

解析:

1.B项,从全诗看,作者没有感叹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2.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作于此。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把农村写得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简单几笔,就把乡野春色摆在了我们面前。

B.“多情”句是说词人想到春色不能常在,忍不住生出无尽愁绪,体现了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

C.上阕从“多情”二字处情绪陡变,词人心有愁绪,只好跑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D.下阕从近处落笔,“闲”“细”“有”“趁”四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展现出来。

2.词人采用了“以乐写哀”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简要分析。

3.答案:

1.B;

2.词人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以及古朴宁静的乡村生活,景色写得越闲适、越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闲适之景将词人不得志的惆怅衬托得更加突出。

解析:

1.“多情白发春无奈”是说被愁绪染白了的头发,即使是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拿它没有办法。词人表达的是事业无成而年齿徒增的惆怅,并不是“伤春、惜春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要紧密联系词句,将景、情综合起来分析。本词描写了春天农村美丽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结合创作背景,可以分析出词人的真实情感: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接下来两句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头发,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饮酒解愁。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生机勃勃的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但想到罢官的 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因此愁白了头发。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 不能解除他内心的愁。

下阕从近处落笔,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一个 “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 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写得越闲适、越古朴,越是 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 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透过农家恬然自安的心态,可以更真切地看到 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江州赴任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即云梦泽,古代楚国七大泽之一,面积极大。到唐代一般指岳阳南边的青草湖。③图障:画幅,画幛。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湖水漫无边际的壮观,再写诗人登楼远眺,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B.颔联进一步描写湖水,“连梦泽”“近长安”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湖水浩瀚无边。

C.诗人远望夕波,感觉水波远连长安,含蓄地表达自己向往都城而不得至的无奈。

D.诗人用“猿啼苦”“雁渡难”衬托湖水的辽阔,从侧面赞美了所见风景的壮阔。

2.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答案:

1.D;

2.眼前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厅堂中,让那些贵人们欣赏;但对诗人来说,途经此地看到此景,只感到“苦”“难”。尾联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解析:

1.“从侧面赞美了所见风景的壮阔”不准确,诗人借对湖水的描写,表现自己因长安难归而困顿失落的心境。

2.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发对京都的思念和对行旅艰难的感慨。诗歌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写湖水的浩渺无边。首句“漫漫”一词将湖水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湖水的广阔作了进一步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湖光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颈联用“猿啼”“雁渡”表现诗人因长安难归而困顿失落的心境。诗的最后两句说此地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华堂中,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而对诗人这种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看到的只是茫然与凄凉,诗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用"风""平原""山谷""悬崖"勾勒出一副奇特的图景,展示了树生存的环境。

B."倾听"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悬崖边的树尽管处境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C."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通过描写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D.这首诗的节奏缓而不慢,调子低而不沉,独特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悟出生命的真谛。

2.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为什么?

5.答案:

1.C;

2.不行。①“跌进深谷”是指向苦难屈服,一蹶不振;“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展示树蓬勃向上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②如果将这两句的顺序互换过来,那么悬崖边的树最终更可能跌落深谷里,向苦难屈服,进而树的形象及诗歌的主旨与基调都会彻底改变,所以无法互换。

解析:“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错,这首诗以树喻人,托物言志,并不是要赞美大自然。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答案:

1.B;

2.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1.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2.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诗句表达的态度。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传神① 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巉巉骨法②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②骨法:骨相特征。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 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 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

D. 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2. 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7.答案:

1.D;

2.①典故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典故二:“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②以“枥骥”“云鹏”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心中充满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中的“自己虽能担任宰相”错,“相”在诗中的意思为“观察”。尾联“吾能相”的意思是自己能相面。整联的意思是自知貌相不佳,不会再有大的建树,画像难以与功臣之像一同安置在凌烟阁,含有自嘲之意,表达了一生奔波而壮志未酬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金陵①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②,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③,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①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②台:指凤凰台,南京名胜。③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2.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答案:

1.C;

2.颔联运用对仗、象征的表现手法。“风云旧日”与“宇宙新秋”,“龙南渡”与“雁北来”,对仗工稳。用“龙南渡”象征宋室南渡(也兼指晋室南渡),用“雁北来”象征北方蒙古族南侵建立新朝。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痛悼,对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

解析:“尾联写实”错误,从本诗上下文语境,以及“交游相见休相问”的语意看,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设想的状态,即以虚拟的“老友相逢,把酒江头”的场景抒发亡国之悲伤抑郁。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又暗示二人余日无多。“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

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

2.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9.答案:

1.C;

2.颈联承上启下:

①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

②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这一高潮蓄势。

解析:A项中不是写诗人,而是写钱少阳,暗扣其“征君”身份。B项中“各”字是写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D项“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惋惜之意。

10.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 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

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

2.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

10.答案:

1.C;

2.(1)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

(2)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

(3)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解析:

1.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

2.译文:

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

风尘满身,前路漫漫,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不必轻狂得意,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1.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少年孤苦,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C.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1.答案:

1.B;

2.①故园衰败之悲,故乡遍地都是蓑败的枯草,一片衰败之景;

②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尾联直言“自堪悲”,“掩泪空相向”,颔联借景抒情,借寒云纷飞的暮雪,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相见恨晚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相见无期之痛,“多难”“风尘”写出了社会动荡,“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应为感叹自己

2.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问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①。

注:①玄晖:南朝谢眺,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采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答案:

1.B;

2.①对居处环境的喜爱之情。野径芳菲、林居翠微、风送虫鸣等画面,透露出作者对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意。

②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伤感之情。“蓬荜”自写居处的简陋,“无车马”写出了没有人来光顾。

③对元校书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忆玄晖”中的“忆”字写出对元校书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元校书比作谢眺,含赞美之意。

解析:

1.B项,从全诗看,作者没有感叹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2.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作于此。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把农村写得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简单几笔,就把乡野春色摆在了我们面前。

B.“多情”句是说词人想到春色不能常在,忍不住生出无尽愁绪,体现了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

C.上阕从“多情”二字处情绪陡变,词人心有愁绪,只好跑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D.下阕从近处落笔,“闲”“细”“有”“趁”四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展现出来。

2.词人采用了“以乐写哀”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简要分析。

3.答案:

1.B;

2.词人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以及古朴宁静的乡村生活,景色写得越闲适、越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闲适之景将词人不得志的惆怅衬托得更加突出。

解析:

1.“多情白发春无奈”是说被愁绪染白了的头发,即使是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拿它没有办法。词人表达的是事业无成而年齿徒增的惆怅,并不是“伤春、惜春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要紧密联系词句,将景、情综合起来分析。本词描写了春天农村美丽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结合创作背景,可以分析出词人的真实情感: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接下来两句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头发,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饮酒解愁。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生机勃勃的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但想到罢官的 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因此愁白了头发。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 不能解除他内心的愁。

下阕从近处落笔,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一个 “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 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写得越闲适、越古朴,越是 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 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透过农家恬然自安的心态,可以更真切地看到 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江州赴任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即云梦泽,古代楚国七大泽之一,面积极大。到唐代一般指岳阳南边的青草湖。③图障:画幅,画幛。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湖水漫无边际的壮观,再写诗人登楼远眺,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B.颔联进一步描写湖水,“连梦泽”“近长安”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湖水浩瀚无边。

C.诗人远望夕波,感觉水波远连长安,含蓄地表达自己向往都城而不得至的无奈。

D.诗人用“猿啼苦”“雁渡难”衬托湖水的辽阔,从侧面赞美了所见风景的壮阔。

2.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答案:

1.D;

2.眼前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厅堂中,让那些贵人们欣赏;但对诗人来说,途经此地看到此景,只感到“苦”“难”。尾联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解析:

1.“从侧面赞美了所见风景的壮阔”不准确,诗人借对湖水的描写,表现自己因长安难归而困顿失落的心境。

2.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发对京都的思念和对行旅艰难的感慨。诗歌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写湖水的浩渺无边。首句“漫漫”一词将湖水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湖水的广阔作了进一步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湖光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颈联用“猿啼”“雁渡”表现诗人因长安难归而困顿失落的心境。诗的最后两句说此地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华堂中,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而对诗人这种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看到的只是茫然与凄凉,诗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用"风""平原""山谷""悬崖"勾勒出一副奇特的图景,展示了树生存的环境。

B."倾听"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悬崖边的树尽管处境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C."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通过描写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D.这首诗的节奏缓而不慢,调子低而不沉,独特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悟出生命的真谛。

2.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为什么?

5.答案:

1.C;

2.不行。①“跌进深谷”是指向苦难屈服,一蹶不振;“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展示树蓬勃向上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②如果将这两句的顺序互换过来,那么悬崖边的树最终更可能跌落深谷里,向苦难屈服,进而树的形象及诗歌的主旨与基调都会彻底改变,所以无法互换。

解析:“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错,这首诗以树喻人,托物言志,并不是要赞美大自然。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答案:

1.B;

2.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1.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2.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诗句表达的态度。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传神① 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巉巉骨法②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②骨法:骨相特征。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 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 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

D. 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2. 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7.答案:

1.D;

2.①典故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典故二:“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②以“枥骥”“云鹏”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心中充满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中的“自己虽能担任宰相”错,“相”在诗中的意思为“观察”。尾联“吾能相”的意思是自己能相面。整联的意思是自知貌相不佳,不会再有大的建树,画像难以与功臣之像一同安置在凌烟阁,含有自嘲之意,表达了一生奔波而壮志未酬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金陵①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②,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③,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①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②台:指凤凰台,南京名胜。③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2.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答案:

1.C;

2.颔联运用对仗、象征的表现手法。“风云旧日”与“宇宙新秋”,“龙南渡”与“雁北来”,对仗工稳。用“龙南渡”象征宋室南渡(也兼指晋室南渡),用“雁北来”象征北方蒙古族南侵建立新朝。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痛悼,对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

解析:“尾联写实”错误,从本诗上下文语境,以及“交游相见休相问”的语意看,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设想的状态,即以虚拟的“老友相逢,把酒江头”的场景抒发亡国之悲伤抑郁。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又暗示二人余日无多。“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

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

2.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9.答案:

1.C;

2.颈联承上启下:

①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

②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这一高潮蓄势。

解析:A项中不是写诗人,而是写钱少阳,暗扣其“征君”身份。B项中“各”字是写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D项“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惋惜之意。

10.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 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

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

2.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

10.答案:

1.C;

2.(1)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

(2)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

(3)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解析:

1.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

2.译文:

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

风尘满身,前路漫漫,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不必轻狂得意,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1.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少年孤苦,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C.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1.答案:

1.B;

2.①故园衰败之悲,故乡遍地都是蓑败的枯草,一片衰败之景;

②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尾联直言“自堪悲”,“掩泪空相向”,颔联借景抒情,借寒云纷飞的暮雪,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相见恨晚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相见无期之痛,“多难”“风尘”写出了社会动荡,“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应为感叹自己

2.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问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①。

注:①玄晖:南朝谢眺,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采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答案:

1.B;

2.①对居处环境的喜爱之情。野径芳菲、林居翠微、风送虫鸣等画面,透露出作者对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意。

②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伤感之情。“蓬荜”自写居处的简陋,“无车马”写出了没有人来光顾。

③对元校书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忆玄晖”中的“忆”字写出对元校书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元校书比作谢眺,含赞美之意。

解析:

1.B项,从全诗看,作者没有感叹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2.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作于此。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把农村写得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简单几笔,就把乡野春色摆在了我们面前。

B.“多情”句是说词人想到春色不能常在,忍不住生出无尽愁绪,体现了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

C.上阕从“多情”二字处情绪陡变,词人心有愁绪,只好跑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D.下阕从近处落笔,“闲”“细”“有”“趁”四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展现出来。

2.词人采用了“以乐写哀”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简要分析。

3.答案:

1.B;

2.词人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以及古朴宁静的乡村生活,景色写得越闲适、越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闲适之景将词人不得志的惆怅衬托得更加突出。

解析:

1.“多情白发春无奈”是说被愁绪染白了的头发,即使是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拿它没有办法。词人表达的是事业无成而年齿徒增的惆怅,并不是“伤春、惜春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要紧密联系词句,将景、情综合起来分析。本词描写了春天农村美丽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结合创作背景,可以分析出词人的真实情感: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接下来两句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头发,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饮酒解愁。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生机勃勃的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但想到罢官的 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因此愁白了头发。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 不能解除他内心的愁。

下阕从近处落笔,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一个 “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 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写得越闲适、越古朴,越是 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 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透过农家恬然自安的心态,可以更真切地看到 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江州赴任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即云梦泽,古代楚国七大泽之一,面积极大。到唐代一般指岳阳南边的青草湖。③图障:画幅,画幛。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湖水漫无边际的壮观,再写诗人登楼远眺,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B.颔联进一步描写湖水,“连梦泽”“近长安”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湖水浩瀚无边。

C.诗人远望夕波,感觉水波远连长安,含蓄地表达自己向往都城而不得至的无奈。

D.诗人用“猿啼苦”“雁渡难”衬托湖水的辽阔,从侧面赞美了所见风景的壮阔。

2.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答案:

1.D;

2.眼前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厅堂中,让那些贵人们欣赏;但对诗人来说,途经此地看到此景,只感到“苦”“难”。尾联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解析:

1.“从侧面赞美了所见风景的壮阔”不准确,诗人借对湖水的描写,表现自己因长安难归而困顿失落的心境。

2.本诗为登楼抒怀之作。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发对京都的思念和对行旅艰难的感慨。诗歌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写湖水的浩渺无边。首句“漫漫”一词将湖水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湖水的广阔作了进一步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湖光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颈联用“猿啼”“雁渡”表现诗人因长安难归而困顿失落的心境。诗的最后两句说此地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华堂中,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而对诗人这种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看到的只是茫然与凄凉,诗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用"风""平原""山谷""悬崖"勾勒出一副奇特的图景,展示了树生存的环境。

B."倾听"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悬崖边的树尽管处境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C."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通过描写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D.这首诗的节奏缓而不慢,调子低而不沉,独特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悟出生命的真谛。

2.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为什么?

5.答案:

1.C;

2.不行。①“跌进深谷”是指向苦难屈服,一蹶不振;“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展示树蓬勃向上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②如果将这两句的顺序互换过来,那么悬崖边的树最终更可能跌落深谷里,向苦难屈服,进而树的形象及诗歌的主旨与基调都会彻底改变,所以无法互换。

解析:“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错,这首诗以树喻人,托物言志,并不是要赞美大自然。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答案:

1.B;

2.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1.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2.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诗句表达的态度。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传神① 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巉巉骨法②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②骨法:骨相特征。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 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 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

D. 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2. 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7.答案:

1.D;

2.①典故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典故二:“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②以“枥骥”“云鹏”自比,感慨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和条件,心中充满年老无成的无奈与愤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中的“自己虽能担任宰相”错,“相”在诗中的意思为“观察”。尾联“吾能相”的意思是自己能相面。整联的意思是自知貌相不佳,不会再有大的建树,画像难以与功臣之像一同安置在凌烟阁,含有自嘲之意,表达了一生奔波而壮志未酬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金陵①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②,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③,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①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②台:指凤凰台,南京名胜。③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2.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答案:

1.C;

2.颔联运用对仗、象征的表现手法。“风云旧日”与“宇宙新秋”,“龙南渡”与“雁北来”,对仗工稳。用“龙南渡”象征宋室南渡(也兼指晋室南渡),用“雁北来”象征北方蒙古族南侵建立新朝。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痛悼,对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

解析:“尾联写实”错误,从本诗上下文语境,以及“交游相见休相问”的语意看,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设想的状态,即以虚拟的“老友相逢,把酒江头”的场景抒发亡国之悲伤抑郁。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惟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不应朝廷征辟的隐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在风光明媚、景色优美的暮春时节独自饮酒的场景,营造了恬淡娴静的隐居氛围。

B.颔联语带双关,既说春光将尽,又暗示二人余日无多。“各”字突出了钱少阳两鬓斑白,人至暮年。

C.颈联写典型的隐居生活,其中前句化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不得已避世饮酒的感怀。

D.尾联反用吕尚渭水垂钓而遇文王的典故,收束全诗,在对钱征君才能称颂的同时,又对他不遇于时的遭遇略感惋惜。

2.本诗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

9.答案:

1.C;

2.颈联承上启下:

①第五句近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承接春日将近,人至暮年,带有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欲扬先抑,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

②第六句下启尾联:写水边钓鱼,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表现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这一高潮蓄势。

解析:A项中不是写诗人,而是写钱少阳,暗扣其“征君”身份。B项中“各”字是写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D项“反用典故不遇于时”于文无据,也没有惋惜之意。

10.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 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

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

2.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

10.答案:

1.C;

2.(1)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

(2)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

(3)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解析:

1.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

2.译文:

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

风尘满身,前路漫漫,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不必轻狂得意,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