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中

高中

殿试的第三名叫什么(殿试前三名的称呼演变过程)

说起科举考试,很多人都知道“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影视剧也都把殿试前三名一律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至少在宋朝,状元、榜眼、探花并不一定是殿试前三名的称呼,直到南宋才相对比较固定,这其中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状元

北宋时期,殿试第一名就被称为“状元”。《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三月,礼部上奏:“新及第举人,自今欲令状元用一节呵道,余止双控马首,遇常参官敛马侧立。”

这里讲的是状元及第后出行享受的待遇,“状元”指的就是殿试第一名。

宋朝时,对殿试第一名还有“榜首”、“状头”等称呼。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上御集英殿唱名,诏嘉王楷有司考在第一,不欲令魁多士,以第二人王昂为榜首”;

《石林燕语》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遂得吕文穆公(吕蒙正)为状头,李参政(李至)至第二人。”

由此可见,“榜首”、“状头”,与“状元”同义,指的都是当年及第进士的第一人,因为“元”、“头”、“首”在古代都是第一、最大的意思,故有此称。

但宋朝也有将殿试前三名都称为状元的习惯,如《钱塘遗事》记载“状元一出,都人争看如麻。第二、第三名亦呼状元,谓之‘三状元’。”可见,当时殿试前三名都可称状元,并不专指殿试第一名。

榜眼

北宋初年,榜眼不指殿试第二名,反而是殿试第三名的称呼,《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若拙(人名)虽以第三人及第,然素无文。旧语第三人及第号‘榜眼’,因目若拙为‘瞎榜’。”足以说明,北宋时期榜眼是对殿试第三名的称呼。

到南宋时期,榜眼的内涵发生变化,成了殿试第二名的称呼。如《宋季三朝政要》记载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上亲试举人。……时已取周坦为状元,群臣贺曰:‘喜陛下今日得周、邵’于是泽(邵泽)为榜眼。”可见最迟到南宋理宗时,状元、榜眼已固定为殿试第一名、第二名的专属称呼。

探花

探花的最初意思,跟后来相差更远。

北宋殿试结束后,朝廷会主办期集活动,以示庆祝,参加期集的都是当科及第进士,期集期间有“探花”活动,选择当科之中年龄最小的两名进士在琼林苑中摘取鲜花,此二人便被称为“探花郎”。

王明清《挥麈前录》记载:

“李昌武宗锷之子昭遘,十八岁锁厅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岁登甲科,凡三世俱曾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

此记载是说李宗锷的儿子、孙子、重孙三代都是不到十八岁即进士及第,并且都是同榜最年轻的进士,因此充当期集时的探花郎。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探花指的是当年最年轻的进士。

到南宋时期,探花的内涵发生变化。成书于南宋的《朝野类要》记载:

“选年最少者二人,于闻喜宴日,先到琼林苑,折花迎状元吟诗。此唐制,久废。今人或谓第三名为探花者,非是。”

这条记载不仅说明探花最初是指进士榜中最年轻者,还指出南宋时探花已经演变成殿试第三名的称呼,这在当时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但后来以讹传讹,探花便变成了对殿试第三名的固定称呼。

另一部成书于南宋的《梦梁录》更直接记载当时称:“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综上所述,最迟到南宋末年,人们已将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称呼被明清两代沿袭,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所谓“高考状元”是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