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卡袋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中

高中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导语: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21年8月,“中国梦”写入新出版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2021年11月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本文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视野考察梳理“中国梦”的源头,探析“中国梦”的历史演进过程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作用,进而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逻辑起点。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概念并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中国梦”成为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

“中”“国”“梦”较早出现在甲骨文上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图为甲骨上的“中”字

《甲骨文合集(第1期第1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片号389,商武丁时期,内容涉及奴隶和平民的甲骨上出现“中”字。“中”有竖杆,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游向左飘动,方口为立中之处,表示中间。字形为氏族的一种徽帜,表达中心之意。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图为甲骨上的“国”字

《甲骨文合集(第4期第11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片号33074,商武乙、文丁时期,内容涉及战争的甲骨上出现“国”字。戈为兵器,口为土地,“国”表示以武力保护土地。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图为甲骨上的“梦”字

《甲骨文合集(第1期第1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片号137正,商武丁时期,内容涉及奴隶和平民的甲骨上出现“梦”字。此甲骨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梦”有床,有人睁着眼躺着休息。躺在室内的床上,这是物质享受;睁眼在回味着梦境,这是精神享受。“梦”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追求。

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中出现“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文物上发现较早的“中国”两字。“中国”两字明显传承自殷墟的甲骨文体“中”“国”。

从文化史上看,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的汉字已经出现。学者何驽、李琳之等认为,在距今约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可以辨认的汉字。殷墟甲骨文可以说是已经成熟的汉字。这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梦”三个汉字已经出现。

“中国梦”的源头在中华5000年文明的深处,是从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文化沃土中生长的,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并汲纳了人类文明的营养, 积淀了中华民族不懈地精神追求。

“中国梦”呈现了求中、择中、追梦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中”字崇拜由来已久。河南濮阳考古发现6000多年前的濮阳45号墓中的蚌塑“北斗”勺柄即以人的胫骨象征侧影的髀表即“槷表”。这说明那时濮阳西水坡先人认为此处就是“天地之中”。它们映射出中国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与“家国一体”“国家至上”思想。

值得关注的是“地中”概念,就是天上有中心,大地也应该有中心。古人认为,要登上联盟盟主的位置,必须占有“天下之中”的位置,并有建木——传说中沟通天地人神之间桥梁的圣树生长在其中。于是,“天下之中”便生成了“中国”这个概念。在陕西石峁遗址4000年前的皇城台,发现了竖立长石雕圆立柱,有“独占地中以绍上帝”之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队长何驽先生说,“‘中国’的最初含义,即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所建之都、所立之国”,“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及其特殊的圭表物化表征,是我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的重要特征”。这也“足见没有比‘中国’这个称谓更贴切了”。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图为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

夏商周三代都城以中岳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随着国家空间范围扩大,以嵩山为中心的“大中原”范围扩及鲁西南、关中东部、晋南及河南大部。三代以降的都城,在中古时代以前的各“大一统”王朝都城基本在长安与开封之间的东西轴线上。进入辽金元明清王朝,由于国家经济中心的东移,发展的都城仍居国家南北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认为,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中国是从中来的,建国要立中,建都要立中……最后国家也叫中,这时“中国”的国家是指天下,是东西南北的中间。汉字“中国梦”便呈现了5000多年来中国人不断裂的求中、择中、追梦的文化传统。

“中国梦”传承着中国人的共同价值

中国和“中国梦”的相关理念一直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里。较早使用“中国”一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经绥四国。”这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让他先爱护京都人民,然后再以此安定天下。

《孟子》中,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中国”。《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北朝叫作“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作“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尚书》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中国”,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春秋战国时,“中国”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也指诸夏或华夏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论语集解》有同样的说法:“诸夏,中国也。”此外,《史记》《汉书》等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西汉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 “中国大宁”青铜镜

与现代概念相同的“中国”,由汉武帝完整明确提出,而且恰恰与大一统紧密联系。《汉书·武帝纪第六》记载,公元前123年6月汉武帝诏曰:“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将军巡朔方,征匈奴,斩首虏万八千级……”西汉前期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打击地方分裂势力,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西汉王朝进入了强盛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西汉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中国大宁”青铜镜,外侧铸刻了一圈铭文“……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道出中国人对国家统一、安定与繁荣的美好期愿,也道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一词在历史上虽被广泛使用,但历代中原王朝未有用“中国”作为国号或朝代名称的。1095年,地处西南僻野的大理国高升泰当政改国号为“大中国”,其制度、文字等继承了汉文化。

1894年,孙中山发出号召:“振兴中华!”“中国”作为国家名称是在1912年,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China)”。至此,“中国”一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概念被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可以看出,3000多年来“中国梦”一直传承着中国人的共同价值。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华5000年不同朝代缔造了从不断裂的大一统国家的格局,这使我们有了共同历史。从地缘维度上看,最初的“中国”从中原的中国,发展为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这使我们有了共同家园。从内容维度上看,“中国梦”不是虚幻的,有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其本质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使我们有了共同追求。共同的叙事,便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梦想精神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打开岁月的长卷,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精神。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坚韧不拔,从容走过5000多年历史长河,我们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秉持了天下为公的情怀,并培育继承发展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等伟大的民族精神。

文献记载的商朝武丁盛世,西周成康之治,汉朝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南北朝元嘉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嘉佑之治,明朝永宣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梦想精神。盛世辉煌是“中国梦”的前世倩影,也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

在古代中国,面对社会的严重不公和人间的深重苦难,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渴望有朝一日能摆脱剥削和压迫,摆脱贫困和动荡,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各个时代的先贤、志士发出不平的抗议和解放的呼声。

孔子提出了“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墨子则构思了一个“尚贤”“尚同”的理想社会,农家、法家等也各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献,当数《诗经·大雅·民劳》记载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汉代编纂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还专门解释了小康、大同、大顺。

关于中国梦的名言有哪些(中国梦的历史溯源介绍)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汴河船运图(局部)》

中国人心怀梦想,形成一幅幅历史画卷。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汴河船运图(局部)》,采自《清明上河图》。汴河横穿东京,河道中客船、货船往来如梭。两宋时期,北方各民族逐渐汉化,大中城市的迅速增多,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纸币的广泛流通,指南针和印刷术普及使用,人口增长至1亿,标志着两宋社会经济获得新的发展,一个强大的文明中国享誉世界。

完整的“中国梦”三字则出现在元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即《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1275年夏,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到达到上都,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华文明。在他笔下的东方是富裕而神秘的,所到之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目光转向600年前的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成祖称帝23年,推尊儒学,认同以“民”为“国之根本”。关于这一年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英学者加文·孟席斯解读了郑和1405--1433年7次下西洋事件,在西方语境下,张扬人文主义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了。随着考古史料丰富,我们发现,“大航海时代”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再生”与“复兴”,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500年助燃中国人的追梦历程

发轫于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拉开社会主义500年的序幕。随着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开始工业革命,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的变革也开始了。

社会变革,是人思维的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在文化视阈下,从2021年往上追寻500年会发现,不同利益集团对人生存状态和期愿的深切关注,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梦”在应对大变革时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吸纳和张扬。

500年前的1521年:明世宗即位,明进入长达45年的嘉靖帝统治时期。此时,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1521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欧洲传播,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从1520年开始,托马斯·闵采尔宣传社会变革,提出建立一个“千载太平天国”。

400年前1621年:明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这一年,黄河决口使众多民众流离失所。明未,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强调“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621年,托马斯·康帕内拉正在狱中秘密创作空想社会主义重要著作《太阳城》,介绍了印度洋上一个虚幻的岛国太阳城实行绝对的公有制、没有贫富对立的社会。1621年4月,当“五月花号” 捕鱼小船再度从英国起锚时,侥幸活过美洲严冬的移民中没有一个人要求返回英国,由此“美国梦”开始全球关注。 300年前的1721年:清文武百官庆贺康熙帝御任60周年。康熙在位61年,曾向全国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丁的人头税。1721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让.梅叶秘密创作《遗书》,提出了建立平均共产主义制度。同年,英国正式形成内阁制,西方“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政治形式开始向全球推广。此时,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由此开始了“俄国梦”。

200年前的1821年:清道光元年,清政府重申严禁鸦片贸易,并再次筹划解决八旗生计问题。道光在位期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为拯救民族危亡,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诸多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整理推出了《海国图志》。洪秀全1853年建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期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中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康有为《大同书》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有:“实现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1821年,拿破仑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留下了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他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切同情中国人民遭爱的苦难和屈辱,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18篇文章和诸多著作、书信涉及中国。他们关注“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中发生的“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关注“中华帝国”的“解放中国”“复兴中国”“拯救人民”的状况,关注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从中国回来后“谈论社会主义”的反应,并且从战争中看到了“亚洲新世纪的曙光”和“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为心中的中国社会主义设计了名字“中华共和国”,并在下面标注“自由,平等,博爱”。

100年前的1921年,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1992年美国著名右翼学者福山教授的代表作《历史的终结》一书,称社会主义的历史将终结。然而,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回望历史,“中国梦”概念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用“中国梦”概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历史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未来大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梦”凝结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中国梦”也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相关问答

热门高中问答